來源:證券日報
?最近的醫藥行業有兩大重要事件甚是有趣。
?一是“4+7”擴大范圍集采的招標,各大券商以及媒體圍觀整個報價過程,上海天山路現場經常排出很長的圍觀隊伍。經過一輪殘酷的殺價,某些藥價過低引發群眾熱議,有些表達了對質量的擔憂,有些是對藥企的同情,而A股醫藥板塊的整體反應卻比去年“4+7”首輪招標公布時平淡了許多。
?另一個場景是近期在廈門舉辦的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的場場爆滿,現場的過道里坐滿了金融機構的投研人員,熱情專注的學習各項臨床研究的成果,通常此類純學術會議只有醫生和各大藥企參加。
?這冰火兩重天的對比正是醫藥行業中間“危”與“機”的典型代表,而這“危”與“機”正是同源。醫藥行業一年多來面臨的最大的“危”,表面看起來是降價,實則是對整個以仿制藥為主的中國醫藥行業的擔憂,將來仿制藥會不會難以賺錢了?國內藥企出路在何方?
?回過頭來看,曾經在醫保擴容行業整體增速20%以上的背景下,政府為國外新藥于國內上市制造多重障礙的保護傘,滋生的是幾百億元的“神藥”和扭曲的帶金銷售模式,彼時砸重金投入研發對企業的財務報表是很大的拖累。而醫改后的集采,意在改變劣幣驅逐良幣的競爭機制,在一致性評價確保藥物質量的前提下,為患者提供更實惠的藥物價格,實在是利國利民之壯舉,讓大家拍手稱快。同時在仿制藥降價的“危”面前,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研發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了對新藥研發的投入,整個行業有了研發的投入將來才會有新藥的回報,行業未來的機會就孕育于其中。
?資本市場的嗅覺極為敏銳。近兩年,大家對醫藥公司的關注聚焦到了研發費用投入比,研發費用占比較高的公司,這些公司則成為資本市場考察醫藥公司的重要加分項。
?早在四五年前,醫藥行業的一級市場投資就已非常火熱,最近在A股上市的研究國產PD-1的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前幾年在資本市場吸收了大量融資,靠著資本的力量不斷推進新藥研究至上市。而上市公司中一些知名的優質醫藥研發企業,堅持十多年對創新產品的研發投入,才有了2019年PD-1、吡咯替尼和可降解支架的上市。這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相信未來十年國產創新醫藥產品會越來越多。
?再回到開頭的兩個場景中,如果在CSCO大會上感受到醫院、藥企和資本市場對新藥研發的熱情,也目睹本土企業與外企同臺競爭的臨床科研成果,你會發現,醫藥產業界已經找到了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加大研發的力量、不斷滿足患者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才是醫藥企業和醫藥行業投資者未來最大的機會。
(國金基金醫藥行業研究員黃爽)
聲明: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篇文章轉載自其他媒體,其中所載的數據、觀點及資料僅供參考,不代表國金基金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需轉載,請注明最初發布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