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藍鯨財經 ? ?記者:蘇宏波 ? ? 2018-03-19
量化金融作為“舶來品”,在中國逐漸發展壯大。3月17日,首屆中國·橫琴國際高校量化金融大賽總決賽在珠海橫琴新區舉行,來自北大、清華、哥倫比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15支高校代表隊比拼量化金融研究實力。
由于起步晚、人才短缺等客觀因素,國內量化金融的發展面臨諸多難題。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相關專業,國內百余所高校的361支隊伍,1089人報名參加了此次大賽,并遞交了量化策略。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才涌入量化金融研究領域,中國的量化金融將有更快的發展。
量化金融日益壯大
隨著寬客身影的日益活躍,舶來品“量化投資”也在中國資本市場遍地開花。目前,量化投資在券商、公募、私募、期貨等各大領域都有運用,關于量化金融的討論也席卷著整個資管行業。
3月18日,2018中國·橫琴量化金融高峰論壇在珠海橫琴新區舉行,探討全球量化投資的前沿技術與成功經驗。作為繼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后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橫琴從只有1家農信社分社,發展成金融業為重要支柱產業的特色新區,僅用了不足10年時間。截至2017年末,橫琴新區金融類企業達6790家,區內財富管理機構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4萬億元。
我國量化投資起步晚,與國外仍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17年底,公募量化總規模約為1200億元,產品數量200只,無論規模還是數量,均與美國等發達市場相距甚遠。
然而伴隨著日益成熟的市場,量化投資的穩定性也逐漸被認可,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開始密集布局量化產品。Wind數據統計顯示,近期量化基金的發行及成立速度有了明顯回升。2018年以來,22只量化基金成立,另有眾多基金尚處于募集期。在120多家公募管理人中,已經有69家發行成立了量化基金,華泰柏瑞、景順長城等多家公募在此領域布局較早,具備較高的行業知名度。
國金基金量化投資總監林建武向藍鯨財經表示,量化投資在中國發展迅猛是多重因素使然。第一,風險控制。2015年股災,很多投資者意識到股市的巨大風險,他們也漸漸得把注意力從個股投資轉移到風險相對較小的量化投資領域。
第二,市場的選擇。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A股上市公司數已超過3400家。如此多的股票,產生了海量的數據,需要一種非常系統的方法來處理這些數據,以進行科學的投資,量化作為一種工具應運而生。
第三,越來越多此前在海外從事量化投資的職業經理人,選擇回歸國內,量化投資者隊伍日益壯大。此外國內的環境也更加適合量化投資了。
量化金融涌現新勢力
“我們基本上把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貨面世的時間作為量化投資的元年。量化投資在中國大規模發展,也就七八年時間,而在國外,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林建武解釋道。
“從2010年開始,股指期貨、融資融券、國債期貨、ETF期權、商品期權等金融衍生品相繼出現,自然會創造出一系列的工作機會,這也給許多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施展拳腳的機會,人才的涌入也助推了量化投資的發展。”
而就在3月17日,首屆中國·橫琴國際高校量化金融大賽總決賽如期舉行,來自北大、清華、哥倫比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15支高校代表隊比拼量化金融研究實力。
周東就是其中之一。周東,北京大學“數據科學”專業在讀碩士,也是此次量化金融大賽的參賽選手之一。出于興趣,本科學習“材料科學”專業的周東,在研究生階段將專業換至計算機領域,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藍鯨財經了解到,周東這樣具備多重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頗受用人單位歡迎。先后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實習,出眾的履歷和專業背景令周東多了幾分求職的底氣。參賽期間,周東也向與會的從事量化金融業務的企業了解業務情況。
多位專家均表示,目前人才短缺是限制量化金融在國內發展的重要因素,此次量化金融大賽,很好的挖掘了一批量化人才。這些從事量化研究的學生,也能及時獲悉相關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形成雙向互動。
“希望通過舉辦大賽挖掘、引進和培養量化投資和金融科技高端人才,吸引國際化、高端的量化金融人才在橫琴聚集,以此貫徹橫琴發展量化金融產業的戰略思路。”橫琴金融服務局局長池騰輝表示。
從去年啟動到決賽收官,量化金融大賽跨度近10個月。期間,來自國內百余所高校的361支隊伍,1089人報名參加,并遞交了量化策略。由此可見,隨著高校開設相關專業,越來越多從事量化金融研究的人才將給這個細分行業帶來諸多可能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聲明: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篇文章轉載自其他媒體,其中所載的數據、觀點及資料僅供參考,不代表國金基金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需轉載,請注明最初發布媒體。